别熬了,会死的!心血管疾病面前,“清晨守卫者”和“夜猫子”都一视同仁!可要是在全因死亡率(包括千奇百怪的死亡)面前,“夜猫子”独享恩宠啊!而且精神疾病、糖尿病、神经功能障碍、胃肠功能障碍、呼吸功能障碍,打包带走。
不过,如果你妈催你睡觉,也可以大言不惭的甩锅给遗传,并且告诉她你们这个六十多到七十的年龄段,才是最 --- 危 --- 险 --- 的。
豪华如厕kill time享受版:
颤抖吧!夜猫子们,《国际时间生物学》杂志2018年4月甩出来一篇重量级文章《英国生物样本库中,作息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》,吓得本夜猫子都质壁分离了。
你熬的是寂寞还是生命?今天,就让世界最大生物样本库——英国生物样本库——的这项囊括了43万余人、年龄跨越了38岁-73岁、随访时间长达6.5年、其间“等死了10534人”的大型前瞻性研究来实锤吧。(突然有点阴森……)
这个研究主要想知道的就是作息的类型和全因死亡率(包含所有原因的死亡率)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,死亡证明的细节会提供给英国生物样本库,主要死因会由专业受训人员编码记录。(此处表示深深的羡慕,毕竟咱们东方对生死忌讳太深,电话线如果能传导愤怒的话,给死者家属打的随访电话足够把地球炸成二维的了)
在文献索引里面,作者就悄咪咪却得意的表示:“晚睡以及偏爱在晚上搞事情的作息类型,早已经被证实和很多合并症(高概率的代谢紊乱、心血管疾病、精神病学的症状)息息相关,可是迄今为止,还没有人!没有人!搞明白过作息类型和死亡风险有没有关系啊哈哈哈哈哈。而我们,不但要在这个大队列研究里面看看“夜型作息和死亡率升高”的假说成不成立,还要顺便把普遍的疾病在各作息组里比较一下~嘻嘻嘻~”
(抱歉擅自揣摩了一下作者,真实的作者是很正经的……
)
排除了对问卷调查“视若无睹”的、以及缺少必要“协变量”的,最终筛选了433268人进入调查(其中55.7%为女性,虽然后来发现“性别”对研究结果没什么卵用)。
“协变量”,作为一种独立变量,实验者不能操纵,但仍然影响实验结果,比如咱们研究“熬夜与死亡率有多大关系”,那么参与者的“年龄”就是“协变量”之一,因为年龄大了难免“领盒饭”(“去世”的诙谐说法)的风险就会偏大一点。在做研究的时候要控制住协变量的作用,以免混淆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。
本实验的协变量有:年龄、性别、人种、吸烟状态、体脂率、睡眠持续时间、合并症、社会经济地位(经统计,社会经济地位的风险比(HR)>1,证明它是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危险因素!扎心了老铁!)
表1各种协变量
招进来的这些人通过一个自我问卷调查,回答一个问题来分组:你认为你自己是?
是什么人就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,比如一个明确的morning person,他就要遵循“晨型行为”:早睡而且早起,并且一天的精神、生理高峰出现在早上。堪称明确的“清晨守卫者”!
一个明确的evening person,遵循的是“夜型行为”:晚睡而且晚起,并且一天中表现最佳的时候出现在深夜或是一天的尾巴上。堪称明确的“夜猫子”!
“基本上是个morning person”的人,是把一天的重心放在早上比晚上多的人。而“基本上是个evening person”则与其正好相反~
本研究仅仅用一个问题来评估作息类型,可之前主要应用的MEQ(昼夜节律量表,截止至2012年就被引用过1039次,可想而知其权威性)、慕尼黑作息调查问卷,都需要回答完几个问题才可以评估参与者的作息分型,显然这是整个研究中潜在的弱点,但实际上它和MEQ问卷中最核心、最有价值的那个问题是一模一样的,所以错误分组的可能性是很小滴~(怎么突然觉得MEQ有点啰嗦and傻傻的……
)
下面就是我们万众瞩目的结果了!
在这433268人中,27%为明确的“清晨守卫者”,35%为基本“清晨守卫者”,28%为基本“夜猫子”,9%为明确的“夜猫子”。
不得不感叹“姜还是老的辣啊!”,明确的“清晨守卫者”,往往平均年龄偏大,并且有大部分是女性以及不吸烟者。
反观“作死”的明确“夜猫子”组,往往是年轻人扎堆儿、老爷们儿、白种人、吸烟者、没有心血管疾病的(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,被偏爱的有恃无恐?
),以及糖尿病、神经功能障碍、呼吸功能障碍、胃肠功能障碍或精神障碍(闷声作大死?
)的鹅们。难怪“夜猫子”据称可以看作是青春期尾巴的标志。(等等……我突然想到了我酷爱熬夜的60岁老爹……)
敲黑板划重点啦:明确的“夜猫子”要比明确的“清晨守护者”十分显著地增加了每一种合并症的可能,最可能出现的是精神病学的症状。(OR1.94,OR即优势比,大于1则和疾病正相关,就是表明这个因子对于疾病可能是危险因素;小于1则和疾病负相关,表明这个因子对于疾病可能是保护因素;等于1则和疾病木有关系)
表2各个作息组之间,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差异明显
2016年就研究出来了,和“清晨守卫者”相比,熬的最狠、起的还早的“夜猫子”们和“躯体情感障碍”以及“积极情绪”的联系比对人际关系影响还大。
表3抑郁成分作为因变量,既早起又晚睡作为预测因子的回归分析
听不懂?
“抑郁”了解一下啊朋友们!熬夜是大学生变得脆弱、患上“双相情感障碍”、阿米什成年人在社区样本中患上“季节性情绪失调”的预测因子,也普遍和非临床标本里,成年人和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抑郁症状相关的因素。
图1分子水平来阐述作息与情绪、肥胖、心血管发病率等影响
可是与此同时,“清晨守卫者”却被证实是一个面对抑郁、精神上低幸福感的强有力的积极因素。
其次的合并症顺序依次是:糖尿病(OR1.30)、神经功能失调(OR1.25)、胃肠功能失调(OR1.23)、呼吸功能失调(OR1.22)。
表4
调整了年龄和性别之后,作息类型和普遍疾病之间的联系,其中,作息类型以明确的“清晨守卫者”为参照,既作为伪连续四水平变量,又作为范畴变量。
本来想找图来解释一下“熬夜”和“糖尿病”关系,结果文献太贴心了,又加了三个熬夜的其他危害,让本夜猫子情何以堪啊啊啊
图2昼夜节奏失调导致的4点问题:
1.损伤了葡萄糖耐受致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,并且胰岛Beta细胞反应不充分
2.升高炎性标志物
3.升高平均动脉压
4.降低能量消耗
是不是有点懵!本来点进来是来看“熬夜到底会不会死的”,怎么一下闹出来这么多幺蛾子?注意啊兄弟们!这不是空穴来风!!
2015年一篇研究“昼夜节律破坏对心肌代谢健康的结果”的文章,不但回顾了“倒班儿”之后的心脏代谢调查,还介绍了五个“闻夜猫子伤心,见夜猫子落泪”的实验研究。
■ 第一项实验:
10位勇士(健康志愿者)签署了10天的28小时去同步协议(强制他们在这十天里把每天过成28个小时),吃同样并且等量的食物。
结果发现,当最大程度的昼夜节律失调的时候,8名参与者中,有3名血糖都达到了糖尿病前期。可是,胰岛素水平也上涨了,还涨了22%!
也就是说,在我们身体唯一一个降低血糖的激素——胰岛素,蹭蹭往上蹿的时候,本来应该被一举降下的血糖,升高了!不但升高了,还达到了糖尿病前期的水平。
这同时还反映了一件事: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ate细胞活化不充分。(就像上课了,可有一部份老铁们还在睡觉是一个道理!)
而且,皮质醇昼夜节律也颠倒了。
皮质醇同学,作为能让我们对新的一天充满动力、做好准备的一种激素,可以说是十分重要了。“清晨守卫者”体内的皮质醇激素水平高,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比“夜猫子”清醒的时候感到更有活力。
这一颠倒!原来是咱们醒着的时候它升高,睡的时候降低!现在变成睡的时候升高,醒着的时候降低。这位皮质醇同学和血糖关系密切,它在的时候可以分解糖原变成糖,还会促进糖异生(简单理解:把不是糖的东西变成糖),这种开外挂(作弊)式的行为,血糖不高等着干啥?
还!没!完!!
瘦素水平在昼夜节律破坏以后,下降了17%,瘦素是咱们吃东西的时候,调节“饱腹感”的信号!而且还能促进多巴胺的释放。
下降了说明啥?吃的多啊同学们!胖--->血糖高--->多巴胺不分泌了--->得抑郁啊!
■ 第二项实验:
勇士们不但签署了28小时强迫去同步协议,同时还被丧!心!病!狂!的限制了每天只能睡5.6个小时,(不过据说这是倒班儿同学们经常的体验,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,我墙裂赞同)实验持续了三周。
尽管勇士们在年龄上还能分出个青年组和老年组,可是面对这样残忍的实验,结果完全没有区别。空腹血糖水平增加8%,餐后血糖水平增加14%,这次估计胰岛已经跪了: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,分别降了12%和27% 。
同时,静息代谢也降低了8% 。
静息代谢什么概念?
是懒人的减肥利器啊啊啊!不动的时候咱们的身体也在消耗能量,可是现在消耗的少了,自然就胖啊。
■ 第三个实验:
按刚刚那样对勇士们限制8天,不过分成两组,第一组8天里都睡5个小时,第二组(昼夜失调组)在第四天开始,在床上可以躺8.5个小时。
结果这两组胰岛素敏感性都显著下降(血糖高了也懒得管),男勇士们胰岛素敏感性更是下降了2倍。(为啥单独说男勇士?因为敢做这么zuo的实验的女勇士们太少了!统计不出来)。
而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,虽然在两组里都增加了,不过在第二组中显著增加。
■ 第四个实验:
14位勇士住院6天来模拟倒班儿生活:
一个夜班只能睡2小时,之后缓两天(能睡8小时),再来夜班……(临床狗惊恐脸:“莫不是在模仿我?”
)
结果,第一次夜班,体内总能量消耗增加了4%,然后从第二次开始,体内总能量消耗就开始走下坡路了!(胖的开始!)并且产生了一个bug(十分可怕的漏洞):进食之后产生的热量降低了!
这意味着啥?
意味着得多吃才能达到身体所需的热量,同时瘦素还降低了。也就是说同时还吃不饱,虽然总体食欲降低了,可是没有卵用啊!(一个在临床上越来越胖的演化经历!)
最后一个实验直接很粗暴的证明:晚上的餐后血糖比早上高17%,昼夜节律失调之后不但增加了餐后血糖水平,而且降低了胰岛素敏感性。简单来说就是:本来晚上吃东西就生糖多(糖除了能转变成脂肪的原料以外还有一系列可怕的因素!)
讲完了并发症,终于到了本篇文章的核心内容:“熬夜”和“死”究竟有怎样不可描述的关系?
原来,作息类型和死亡率确确实实有着千真万确的联系。不过是与“全因死亡率”,和“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”也有些关系,不过目前没有统计学意义(通俗来讲,就是不被学术界承认)。
明确的“夜猫子”要比明确的“清晨守卫者”与全因死亡率高出10%的联系。
目前一致认为,夜猫子们的“悲惨遭遇”是因为他们自身生物钟和社会的活动脱节,造成的生物节律失调所致,毕竟实验表明,故意诱导出来的作息失调,会导致糖代谢损伤,以及基因的周期表达过程严重受损,以及情绪的失调,而且夜猫子们普遍感受过双休日起的比工作日晚——“社会时差”,这种时差不但会造成体脂率蹭蹭上涨,还对心肌代谢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。
明确的“清晨守卫者”在全因死亡面前,有着更低的死亡风险!
中间两型暂时没发现和死亡率有啥值得发表的联系,也所幸,那些选择“俺不知道”的参与者对实际结果并没有造成什么偏差。
对于63-73岁年龄组的选手,作息类型和全因死亡率显著相关。
这就是在代替梁静茹在给我们勇气。
当你面对爸、妈催你睡觉的时候,你也可以大言不惭的说:“SCI里研究说了,你们这个年龄段的死亡率才和作息显著相关,37岁-52岁和53岁-62岁年龄组都一点关系也没有”(高危行为,请勿模仿……)
如果觉得不够爽!那么还有一个bug望周知:
昼夜节律与基因调控息息相关。而且研究表明,睡眠的某些特征是高度遗传的,双胞胎的研究也表明,综合来说,昼夜节律有21%-52%的很高的遗传性!
虽然昼夜节律与遗传的关联目前并没有实锤,不过现阶段PER基因的几种基因型已经被确定与生物节律有明确的关系了。不过昼夜节律是一个复杂的表型,是需要多基因调控的,所以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才能有定论呀。
不过如果真的像上文那样对父母说的话,还可以在百口莫辩额时候甩个锅:“我熬夜是为什么?还不是因为你遗传!”
其实,就算没有这篇文章来实锤“关乎生死”,熬夜导致的很多危险性行为也会间接的给我们指明它不是件好事。
比如,“夜猫子”类型和合法提神物质(烟、酒、咖啡)、甚至非法提神物质(毒品:大麻、摇头丸、可卡因)有紧密的联系。
夜猫子们一开始是想用它们来让自己在浑浑噩噩的早晨保持清醒(因为按照他们自己的生物钟,应该比社会统一的生物钟晚上好几个小时),并且一开始使用这些东西会尝到甜头,所以会有成瘾行为。可是比成瘾风险更可怕的是,这些坏家伙所造成的短期内的后果,比如意外事故、意外怀孕、打架斗殴等等。
令人嫉妒到面目扭曲的是,“晨型作息”几乎是上述所有事件中的保护因素。
尽管文献的作者很谦虚,说目前为止这个研究结果可能还不能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承认。
不过,我们之所以对生物节律不遗余力地进行着研究、这么努力的发着文章,订出来一系列的影响因子等等,只是想让我们的下一代能踩在前人、巨人的肩膀上越走越远、越走越好。所以读了这么多,不如在青少年阶段(被证明是最有效)或是现在,开始改善作息,毕竟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或是现在。
■ 彩蛋敬上:
国外研究表明,在冬天出生的宝宝,因为冬天光照时间比较短,所以更有可能是个“清晨守卫者”,而夏天出生的宝宝,由于光照时间比较长,更有可能是个“夜猫子”。虽然在亚洲不适用,不过还是建议夏天出生的接触光照的时间稍减少一点,而冬天的宝宝多照照~
之所以光照影响这么大,都是因为前文中那个神奇的“褪黑素”,光刺激减弱的深夜,会迎来它的分泌高峰。如果褪黑素减少,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,还有乳腺、前列腺肿瘤。所以晚上尽量不要在明晃晃的环境里入睡哦~
最后,“夜猫子”的主体性格更倾向于外向、冲动、猎奇、开明、也更倾向于“精神病”(确实没看到电影有哪个鬼才、绝命毒师天天像老头老太太一样早睡早起广场舞的……)
而“清晨守卫者”更倾向于内向、尽责、和蔼可亲、坚定和情绪稳定。
总而言之,原来妈妈催睡觉是对的呀……
要是能早点读到这些Sci,是不是我就不是这么胖、这么丑、还这么神经质了……但也难以想象,如果sci文章像人流广告一样霸占各个黄金时段的无线电和电视,漫漫长夜被“妈妈式夺命连环花式催睡觉”碎碎念包围的场景……
同志们还是自己管好自己吧!共勉!!
感谢欣赏,送您一朵小花花~~
专家提醒:风湿病患者平日一定要注意防湿防寒
丽江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哪家医院最快
痛风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疾病,尤其是胖子要小心!
最近关节经常疼痛是不是得了痛风了?
安顺治疗痛风医院:痛风肉类食物的食用常识
昭通 强直医院:强直性脊柱炎日常锻炼